
巫術,傳統(tǒng)的分類有白巫術、黑巫術兩種,白巫術又稱吉巫術;黑巫術又稱兇巫術。白巫術是為祝吉而施用的,黑巫術是為加禍于人而施用的。寄名避兇是白巫術中的一種。寄名避兇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寄名于神佛:胡樸安的《中華全國風俗志》載:江蘇吳縣有小兒寄名神佛的風俗。一般富貴家的小孩,嬌生慣養(yǎng),大多身體柔弱,易得疾病,其親乃到廟燒香,用紅布制一袋,把小兒年庚放在其中,稱之過寄袋,懸于佛櫥上。從此以后,每年春節(jié),寺僧備飯菜送小兒家中,名日年夜飯,其親必給僧以錢,共送三年。當過寄時,僧為小兒取名,譬如神佛姓金,即取名“金生”、“金壽”等類。其親并攜小兒來廟拈香,呼神為寄爺,以至成年完婚后,才把紅布袋取回,叫做拔袋。
姓名巫術之寄名避兇
2、偷名:方法是探知人丁興旺的家庭,請人向其家偷一飯碗及筷,并以名之。偷名者返回時,小兒的母親抱小兒于門前迎接,稱為接名。偷名者呼名,母即代兒為應之。以為偷名后,自此可無災病。
3、撞名:方法是選擇黃道吉日,在大路邊,陳列果品,焚香燒錢,而后靜侯行人。第一個經(jīng)過的人,便認為小孩的干父母,享以果品,以求認繼。過路的人,無論如何不能推卻,只得承認為干父母;并給小孩易以自已的姓,并另更一名。也有的是以三牲香燭祈禱于路上,燒紙錢,拋飯食,以飽過往的惡鬼,便命名兒女為“路養(yǎng)”“路保”等。認為如此,小孩可以消災,易養(yǎng)。
4、打人索名:也稱瑪兌。云南蘭坪普米族人當孩子體弱多病,或長子、長女的弟妹養(yǎng)得不好,就認為起個漢名才吉利。一般在農歷七月初五早晨,在林邊或橋頭還沒人走過時,孩子的母親領孩子躲在路旁,當過路的成年男女走到面前時,母親領著孩子跑出來,用細棍打一下走在前邊的人說:“你不管孩子了嗎?為什么不給孩子起個名字?”被打的人明白了,就給孩子起個漢名。其用意在于為兒女析求吉祥,保平安,能健康成長。
上述方法,可歸為接觸巫術,也稱“染觸巫術”。無論是寄名于神佛,偷名于人丁興旺之家,撞名于路上的行人,其都是以接觸神圣或興旺的家族,把福氣帶來一些,從而達到為兒女求吉福,禳禍去災,使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