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記憶里的中秋節(jié),是母親忙碌地準備拜祭的身影,是一家人圍坐于庭院內(nèi)賞月談心,是孩子牽著花燈在街上嬉戲……今現(xiàn)在看中秋節(ji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只是花樣越繁雜的月餅。孩子們過中秋節(jié),更多是一頓豪華大餐,或是一次游樂園行。中秋的美好傳統(tǒng)如團圓、傳說、賞月似乎離他們越來越遠。
中秋作為傳統(tǒng)節(jié)日并非一次簡單的休息日,許多爸媽們常抱怨孩子們對于傳統(tǒng)事物的認同感越來越低,寵愛洋文化,其實問題出在于孩子缺乏傳統(tǒng)情懷。中秋將至,爸媽們的教育不能偷懶,節(jié)日正是培養(yǎng)孩子傳統(tǒng)文化認同感的好時機!
八月十五的特別之處在于它要比其它月份的更滿更圓,古人仰望空中皓月,更容易思念遠方的親人,盼望與他們的團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較于它國文化,人們非常具有“家”的意識,漂泊他鄉(xiāng)不忘對“家”的歸屬感,中秋節(jié)作為一種形式傳遞著這種“家”的情節(jié)。爸媽們可趁機培養(yǎng)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以及他們的孝道意識。
·做好對長輩的禮儀:孩子會參照父母的行為,爸媽們對于自己的父母的禮儀與孝道很容易被他們學習。如果你們的父母就在附近或是一起住,記得帶著孩子與他們吃頓飯,聊聊天;而住得遠的父母們,則要記得打電話問候,與孩子一起挑選禮物寄給父母。
·堅持一家人過中秋節(jié):這一天,記得放下手中的工作,多陪陪家人,讓陪伴家人這件事成為孩子眼中莊重的事情,增加他對家庭的歸屬感。
月下漫談,知中秋傳說
每一個傳統(tǒng)佳節(jié)背后,都有著它獨特的傳說。中秋節(jié)也不例外,讓孩子懂傳統(tǒng)文化,必不能錯過神話傳說,它們賦予孩子的想象力,并不比外國童話差。中秋節(jié)選擇一些合適的傳說故事適合對孩子講述,可以讓他們對中秋的記憶更加深刻。
嫦娥奔月
推薦理由:極為經(jīng)典,極具想象力
雖然十分老掉牙,故事看起來也有些成人化,但是不可否認,許多過來人對于月球,對宇宙的許多想象,便是從這個故事開始。
月餅的起源之朱元璋起義
推薦理由:結(jié)合歷史,趣味性強
故事講述月餅起源相傳于朱元璋起義抗元的信號,這類運用計謀的故事如果爸媽們講得好,將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它不僅能讓孩子知道月餅的由來,還能幫助孩子認識中國歷史。
吳剛伐桂
推薦理由:常見的典故 有思考性
吳剛伐桂的故事有許多版本,常被放入許多詩歌、文學作品之中,值得孩子學習掌握。另外,吳剛不停伐桂的行為也耐人尋味,能引起孩子的思考。
3回頂部
浪漫賞月,詩歌對對碰
月下朗讀詩歌,一些爸媽表示真的會很害羞。但是,在自家家里與孩子吟誦詩歌,如一般早教一樣,有什么值得害羞的呢?何況中國許多優(yōu)秀詩歌都是在與月下有關(guān),詩歌也能啟迪孩子們的心智,激發(fā)他的想象,提高審美能力。月下,與孩子一起來場詩歌小比賽,更能讓孩子體會到中國人對于月的獨特情感。
Ps:推薦詩歌
·李白:《古朗月行》《靜夜思》
推薦理由:朗朗上口,孩子能跟著詩人一起對月亮進行思考、遐想。
·蘇軾《水調(diào)歌頭》
推薦理由:可以以音樂形式直接吟唱,文字比較通俗,雖然孩子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詩歌,卻能隱隱感受詩詞、音樂之美。
· 張九齡《望月懷遠》
推薦理由:情景交融,語言自然,爸媽仔細解釋后孩子可能會有些感悟。
·杜甫《月夜憶舍弟》
推薦理由:語言不復雜,詩人對于親人的情感非常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