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會陰切開
這是一種以外科剪刀切割會陰(位于陰道與直腸間)的方式,以擴大陰道開口,便于胎頭娩出。在胎頭初露前(即胎頭的最大部份能在陰道口看到之前),醫(yī)護人員會觀察會陰的伸展是否恰當,如果未適當伸展時,他們將注射局部麻醉劑至會陰部,做會陰切開的準備。
有時如胎頭較快娩出時,則可能來不及做局部的麻醉;有的產婦甚至可能因胎頭的壓迫,己使這個區(qū)域麻木了,根本沒有察覺會陰切開的執(zhí)行,一般會陰切開有兩種方式:
A:正中切開─以陰道的基底往下的切割方式。
B:側中切開─陰道斜角切割的方式,這種方式在產后恢復時較疼痛,但它不像中線切開的方式,容易造成直腸或周邊肌肉的撕裂,通常這種方式多應用于巨嬰、產鉗生產時。

八、產鉗助產
產鉗是一種看起來像是一對大的、而有弧度的鐵鉗子。它們通常用來幫助胎頭的娩出,特別是當胎頭較大、或者胎頭的位置不對時使用。有時當胎心音變慢、而需要盡速將胎兒娩出時,則會使用產鉗來加速分娩。如果產婦因為力氣用盡或是麻醉而喪失感覺,以致于無法有效地用力時,也會使用產鉗來幫忙。
最常使用的是低位產鉗,它應用于胎頭鼓出會陰部或是陰道張開,可見胎頭的時候。中位產鉗應用于胎頭進入骨盆腔,但尚未看見時;然而中位產鉗的使用仍有爭論。高位鉗應用于胎頭尚未進入骨盆腔;然而現(xiàn)在已不再使用,因對嬰兒的危險性太大,而以剖腹生產來取代。簡言之,產鉗的使用位置愈高,危險性愈大。
由于產鉗是一項會令產婦感到疼痛的步驟,因此,需要給予局部麻醉,而且通常要做會陰切開術,醫(yī)師會分兩次將兩葉產鉗分別放入陰道內,而靠在胎頭的兩旁,兩葉產鉗在中間相交并結合在一起,因此,對于胎頭并沒有額外的壓力。當下次宮縮而產婦開始用力時,醫(yī)師會將胎頭往下及往外拉;有時只需要溫和的力量,即能將胎頭慢慢的娩出,而有時則需較強的拉力。
九、真空吸引娩出
真空吸引器是一種產鉗的替代物,它是一種像帽子般的器械,借著吸引的力量吸附在胎頭上,這帽子經由一條橡皮管而連接到一臺抽氣幫浦。一旦這個帽子經由吸引的力量,而吸附在胎頭上時,醫(yī)師就會利用宮縮時,牽引依附在帽子上的管子,而幫助胎頭往下移動。
小編寄語:以上就是孕婦在最后時刻需要面對的事情,怎么樣,其實沒有我們想象的可怕吧。除了特殊情況(胎位不正),每個媽媽都能順利分娩的。如果是剖腹產就更容易了,媽媽只會感覺有人在用指甲劃你的肚子,且一會就結束了。
本文由媽媽育兒網(http://15thirdstreetblackrock.com/)小編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