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一般6~11個月的嬰兒,對應體重為5.5~8公斤,用1滴管的退熱藥。12~23個月的嬰兒,體重在8.1~12公斤之間,吃1.5滴管。
2歲以上孩子,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熱藥。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片劑,這種像餅干一樣的水果味咀嚼片,孩子不會拒絕服用。此外,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退熱藥,對患兒刺激性和副反應較大,吲哚美辛(消炎痛)類藥,對胃部刺激較大,不建議使用。
用藥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服用一類退熱藥的時間別太長,發(fā)熱超過兩天最好換用另一類藥。服用泰諾林和百服寧,一天不能超過4次,每次間隔最少4小時。
及早發(fā)現(xiàn)寶寶發(fā)熱的方法
摸: 平時經(jīng)常摸摸寶寶的小手和頸部后面,既可知道寶寶體溫是否正常,更重要的可以了解寶寶的衣著是否合適,穿得過多或過少都不利寶寶的健康和舒適。了解了寶寶的正常體溫,一旦寶寶有發(fā)熱,你就馬上能“摸出”。用手大致感覺出了寶寶的體溫異常,可用你的額角接觸寶寶的額角,如果明顯感覺寶寶的額頭比你的熱,那么寶寶多半是發(fā)燒了。
看: 如果寶寶臉部潮紅、嘴唇干熱、哭鬧不安,或者沒有食欲時,寶寶很可能是發(fā)熱了。發(fā)熱時身體的水分消耗較大,如果寶寶的小便比平時的尿量少,且小便發(fā)黃、顏色較深,寶寶也可能體溫增高了。
測:用體溫計測量體溫是最確切的。通常用肛表測量小寶寶的直腸溫度較確切(正常體溫為37℃~38℃),也可測量寶寶的腋下或頸部(正常體溫為36℃~37℃),測出的直腸溫度需減去0.5℃,腋下和頸部溫度應加0.5℃,得出的度數(shù)便是寶寶的現(xiàn)時體溫數(shù),如此可知寶寶的準確體溫和是否發(fā)熱。學齡前寶寶最好不要用口腔表測量體溫,以免發(fā)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