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觀念里坐月子非常重要,此時若加上中醫(yī)的滋補理念,不僅有利于產后恢復、產后成功母乳哺乳,更有利于改善體質。
中醫(yī)認為,體質是先天形成的,但與后天調養(yǎng)的關系也極為密切,女性一生中有三個重要補體質的黃金期:青春期、更年期及產褥期,也就是產后坐月子的階段。如果你錯過了青春期,就趁著坐月子來補補吧。
月子為何能改善體質
● 懷孕期間,身體的各個系統(tǒng)為了寶貝的生長發(fā)育需要,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為坐月子期間的體質改善創(chuàng)造了條件。生活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孕媽咪產后皮膚更光潔、彈性更好就是這個道理。
● 孕育時,女性的子宮、乳房會有一個再次發(fā)育的歷程,這對女性本身也是個調整重塑的過程。如一些媽咪在寶貝出生后,痛經的情況得到了改善,就是這個因素。
● 中醫(yī)認為,生產過后“氣血大失”,產后特別是產褥期,由于身體處于較為虛弱的狀態(tài),更易接受調養(yǎng)。且相較于青春期與更年期,產褥期可以說是最短的時間達到最佳效果的調養(yǎng)期。
調養(yǎng)體質3個你知道
傳統(tǒng)意義上,坐月子的時間是產后的30~40天。坐月子需要補,但也不是盲目進補,而應根據(jù)身體的情況,按需調養(yǎng),才能更好地恢復元氣。
1、并非每個產婦都要吃中藥
中藥是在中醫(yī)辨證的基礎上加以應用,而每個個體的體質、自身狀況均不相同,對于中醫(yī)藥不了解的產婦,調養(yǎng)時不要人云亦云、道聽途說地應用中藥,一旦用錯中藥反而對健康不利。
對于身體素質較好的產婦,適當調養(yǎng)就能讓身體逐漸康復,不必用中藥。但對氣血損傷較大,身體很虛弱的產婦,或產后惡露未凈、氣血未通,或是感受外界邪氣,飲食、勞逸損傷后,引起各種產后病癥時,應咨詢中醫(yī)醫(yī)師后可適當用藥調養(yǎng)。
2、體質調養(yǎng)要分虛實與寒熱
中醫(yī)治法中的重要原則便是“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及“寒者熱之,熱著寒之”,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陽盛或陰虛體質的產婦,不宜用具有溫熱性質的中藥,而陽虛或陰盛體質的產婦,則不宜用寒涼性質的中藥。
● 寒性體質的產婦通常會有腹瀉、四肢冰冷等表現(xiàn),月子進補需選溫補的食物或中藥。在飲食上可適當多吃蘋果、草莓、櫻桃等水果。不宜吃西瓜、梨子、菠蘿、椰子、楊桃、西柚、哈密瓜、綠豆、冬瓜、苦瓜等食物,特別是北方及寒冷冬季分娩的產婦,飲食上更要注意不宜多吃寒涼的食物。
● 熱性體質的產婦,可出現(xiàn)臉紅、手腳心熱、口干等表現(xiàn),月子進補需選擇偏涼補方藥,如甘露飲、六味地黃丸、加味逍遙散等。在飲食上可適當多吃柳橙、葡萄、絲瓜、枇杷、蓮藕、青菜等食物,但不宜用酒、姜、荔枝、龍眼等熱性的食物。
● 體質偏虛的產婦,通常會有疲倦、精神疲憊、腰膝酸軟等情況,可適當根據(jù)中醫(yī)師的意見選用中藥,在飲食上可適當多吃些糯米、小米、黃米、山藥、紅薯、胡蘿卜、香菇、豆腐、雞肉、青魚、鰱魚、黃魚等食物調養(yǎng)。
3、產后不宜立即大補
在孕期,為了保證胎兒的供養(yǎng)需要,孕媽咪通常都處于新陳代謝較為旺盛的階段,屬多氣多血的熱性體質,盡管在分娩期間氣血損耗極大,但在產后一周左右,惡露未凈,體內的熱性尚未完全退去,不宜立即開始大補。
本文由媽媽育兒網(http://15thirdstreetblackrock.com/)小編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