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運動”。(這意味著喜樂的理想是當一名體育老師。)人生不止有一條路,人也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地上大學、找到好工作、結(jié)婚生子。若每個父母都這么想,就不可能有比爾蓋茨、喬布斯這樣劃時代的人物了。
袋鼠媽媽觀察到的另外一個現(xiàn)象就是:很多選手是來為父母圓夢的。他們在臺上訴說著自己家庭“感人”的故事,大概的意思就是今天是來完成當年父母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導師也好現(xiàn)場觀眾也好常常被感動。
可是作為一個母親、也作為一名幫助家長的心理工作者,我實在是不敢認同。太多的中國父母把孩子當成彌補自己人生缺憾的工具和安慰劑了。在我的“快樂育兒父母關懷課程”上,當我讓家長們談對孩子的期待時,有家長說:“我英語不好,所以我希望她英語好。”
有太多的父母對孩子有的是需要,而不是愛。他們需要孩子在他們不擅長的方面擅長、他們需要孩子為他們掙面子,他們需要孩子幫他們圓年輕時的夢......無法想象這樣的一個孩子,內(nèi)心會是多么的壓抑,那個真正的自己什么時候才可能活出來呢?有的人也許一輩子也無法活出真我,總是活在別人的眼光、期待、陰影里。
在和喜樂互動的過程中,她常會問:“媽媽你喜歡這個嗎?”我會告訴她“我不喜歡,但是沒關系,你可以喜歡,你可以和媽媽不一樣,媽媽還是愛你。”有時候我問她會選擇什么,她說:“媽媽你選哪個我就選哪個。”
我告訴她:“你不需要和媽媽一樣。你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們兩個可以不一樣又很相愛。”孩子是我們的孩子,但是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chǎn)。他們應該成為他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圓夢者。
本文由媽媽育兒網(wǎng)(http://15thirdstreetblackrock.com/)小編編輯整理
閱讀本文的網(wǎng)友也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