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育兒網
當前位置: 主頁 > 教育 > 家庭教育 >

用“嚇?!眮斫逃⒆樱粫约喊炎约嚎恿?!

出處:網絡收集日期:2024-09-01 00:08:32編輯:胖虎愛撩妹
2歲的孩子有一些小的調皮,身邊的奶奶一頓好言勸解沒有任何作用。忽然一句:“你過來不?你再不過來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明顯愣了一下,沒有特別在意,繼續(xù)自己的游戲,奶奶再次嚴厲的說到:“你再不過來,我就真的不要你了,我就走了。”并且邁開步子作出離開要走的樣子。
 
孩子趕忙跑過來,抓住奶奶的手,順從的跟著走了,深怕被奶奶拋棄。奶奶拉著孩子邊走還不忘說:“奶奶和你玩兒呢,這么可能不要你呢?你可是奶奶的心肝肝兒。”
 
 
年終歲末,在單位的家庭團建宴會上,幾個叔叔和一個4歲的男孩子逗趣,很嚴肅的告訴孩子說:“你知不知道一件事情呢,你不是你爸爸親生的。”
 
孩子明顯的滿臉不相信,這個叔叔不罷休,繼續(xù)告訴孩子很多孩子之前的事情,并且問孩子:“如果你是你爸爸親生的,我怎么知道你的這么多事情呢?”旁邊的其他同事還跟著附和。
 
男孩子明顯焦慮起來,眼看這就要哭出來了,幾個叔叔看著孩子招架不住了,忙說:“逗你玩呢,不敢哭啊,男子漢怎么能哭呢?我們和你開玩笑呢。”
 
不知道你的孩子身處過這樣的處境沒有,可能你作為孩子的家長也沒有特別在意這樣的事情,畢竟說這樣話的人真的是在開玩笑??墒?,你知道這樣的事情對于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嗎?對孩子的這種語言是一種攻擊行為。
 
 
 
01 在“開玩笑”中,孩子承受了什么
 
孩子在成年人的所謂玩笑中,承受著被拋棄的恐懼。而成年人之所以會以此為樂,不正是看到孩子的局促不安而感到“樂趣”。
 
孩子的恐懼不是因為孩子本身的無知好騙,而是孩子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這個階段還無法理解成年人的這種“玩笑”。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著名的認知發(fā)展理論中,孩子在12歲之前的認知能力發(fā)展都處在具象思維階段,就是只能對具體的事務進行思維處理,而在12歲以后才逐漸發(fā)展出抽象思維的能力,才能更明確的辨別不同情況下的真假。
 
那么,孩子內在的思維過程是什么樣的呢?
 
雖然奶奶告訴孩子的是,“你不過來,就不要你了。”對于孩子聽到的重要信息是,“不要你了。”那么,孩子大腦停頓反應的時候,思維過程正是衡量著奶奶平時是非常愛他的,他有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孩子的行為是繼續(xù)玩耍。
 
但是當奶奶再次提起的時候,孩子因為相信奶奶而相信“不要你”這句話,內心產生不安和恐懼,導致行為改變,變得順從。
 
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僅有的一次、幾次確實不會造成什么太大的影響。但是,奶奶卻從這個過程中探尋出控制孩子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嚇唬”,當輕微的嚇唬不起作用時,就用更嚴重的“嚇唬”來,一定奏效。
 
“不穿衣服坐在地上,會有蟲子爬到身體里咬你!”
 
“晚上不睡覺,會被山里的狼叼走!”
 
“你再不好好學習,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家長越用越好用的辦法,在孩子的心中積累了越來越多的恐懼和匱乏,直到12歲的前后,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的老辦法變得不再奏效,孩子開始反抗,開始繼續(xù)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孩子回應家長的方式出乎家長的意料:
 
“不要就不要吧。”說完就收拾行李離家出走。
 
“你都學習不好,有什么資格讓我學習?”
 
反被激怒的家長,很多都會把管理孩子的說教升級為武力。聲稱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了,和父母對著干。
 
而真實原因,孩子12歲以后思維發(fā)展到抽象邏輯思維,對于家長的嚇唬能夠非常清晰的辨識,自然就不會再相信,行為就不會轉變。家長一而再的變本加厲,會激起青春期孩子的反叛執(zhí)念,就會發(fā)生強烈的對抗。
 
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真的不愛自己了,因為愛孩子的父母不會這么做。
 
 
 
02 父母“拔苗助長”不再可取
 
很多父母對于養(yǎng)育孩子有一個執(zhí)念存在:這么不都是這么長大的嗎?不也好好的嗎,沒怎么嗎?
 
實際上,提出這個問題的成年父母捫心自問一下,曾經的這種經歷真的在你的內心深處沒有留下烙印嗎?
 
而現在時代不同了,信息發(fā)達而開放,孩子的行為模仿能力與自身的思維控制能力發(fā)展不匹配,家長這種過激的教育方式有時候會激起孩子很多嚴重的行為后果,往往會令家長追悔莫及。
 
所以,家長要徹底摒棄曾經的不良教育方式,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養(yǎng)育知識和能力,讓自己的育兒理念也能夠跟得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和要求。
 
對于孩子的行為問題上,家長至少可以做到這幾點:
 
首先,不著急給孩子的行為下定論,許多行為就是孩子心理成長發(fā)展的必經階段,有耐心的多去傾聽孩子自己的想法,再尋求正確有效的引導方法;
 
其次,面對孩子的自我意識和家長的不一致時,在沒有影響和危險時,盡可能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于有影響的事情上,家長可以和孩子探討自己的困擾部分,征得孩子的理解而后行為改變;
 
最后,無論什么事情發(fā)生之下,都一定要把愛和要求分開來,不要以愛的名義脅迫孩子,家長自己難以完成,必要時可以求助學校老師,和孩子的親子關系永遠是第一位的。
 
03 寫在最后
 
孩子的成長變化是循序漸進的,孩子的成長問題也不是一日積累爆發(fā)出來的,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用簡單粗暴的“嚇唬”、武力只能是飲鴆止渴的方式。損毀的還是自己的孩子以及和孩子的關系。

    相關閱讀

    熱點推薦

      編輯推薦

      圖文推薦
      • 五行缺木的男孩名字屬龍 龍年缺木男孩名字

      • 男孩五行缺木取什么名字好 男孩五行缺木的好名字

      • 五行起名字大全免費 根據五行八字免費起名

      • 八字算五行缺什么取名 八字怎么算五行缺什么

      熱門閱讀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