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習慣,很多父母都忍不住搖頭嘆息:“唉,我家孩子就是沒有養(yǎng)成好習慣;真讓人著急!”
還真是理解沒有養(yǎng)成好習慣的家長之崩潰。
沒有好的作息習慣,孩子往往會早上喊不醒,晚上不想睡;
沒有好的生活習慣,孩子往往會自由散漫,隨心所欲,沒有明確的追求和目標;
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則會在學習上各種作怪,讓家中時時刻刻充滿雞飛狗跳的節(jié)奏,當然,在成績上也自然而然不容易有所成就。
而想要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有些家長會忍不住天天碎碎念,似乎自己說多了孩子就會聽。事實上,孩子真的會聽嗎?當然不會啦!甚至說多了孩子還會逃避、叛逆!
有些家長會忍不住暴跳如雷,想要“用武力”來調整孩子。事實上,孩子可以被調整過來嗎?當然不會,而且總是被打的孩子在成長中有無數的弊端,家長也總有打不住的時候。
有些家長想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是卻總是因為無法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從而無法產生共情,讓情緒共振變成一廂情愿的感動。
……
其實,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正確的方法就是八字方針:“順應自然,適當推動”。順應自然,是家長的心態(tài)基礎;適當推動,是家長的行動準繩和具體做法。
1、順應自然,不在細節(jié)上過于強迫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養(yǎng)成好習慣,重在“養(yǎng)”,而“養(yǎng)”本就是要在孩子順應自然的基礎之上。因為好習慣看似很多,但往往比較形態(tài)化、意識化。
比如我們都說“早睡早起”是好習慣,但多早起床才算早?有些孩子早上被強迫性叫起來,卻需要用一天或者半天的時間讓自己清醒,或者不斷與瞌睡作斗爭,早起對于這個孩子來講,就一定是好習慣嗎?
所以,只要孩子是健康自然的發(fā)展,那么他就在養(yǎng)成自己的習慣。這個時候,父母對孩子寬容一些、信任一些,不過分指導,更不要處處干預,讓孩子有機會感受到成功或失敗,從而更有針對性的調整自己。
2、想要訓練孩子擁有某個好習慣,表揚比批評有效,肯定比責罰有效。
不要讓孩子時時刻刻擁有“被否定”的挫敗感,而要讓他體會到成就感和榮譽感。所以作為父母要常常表達出自己的喜悅和欣賞,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和肯定,才會擁有好情緒。
因為好情緒才會讓所有的事情往良性循環(huán)的方向走,壞情緒只能讓事情陷入惡性循環(huán)。
另外,孩子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這種“暗示”,往往是家長在不經意間表現出來的認可和肯定,也許這種暗示是家長“蓄意為之”,卻在孩子面前故意表現出來的不經意。
比如,父母可以在“以為孩子不知道”的環(huán)境下,表揚孩子的某種行為或者某個做法,讓孩子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到父母的認可。若是孩子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對,父母也可以用這種方法,變相的提示孩子、鼓勵孩子,給孩子一些好辦法去改變。
有的父母卻習慣于在別人面前說孩子的各種不好,完全無視在旁邊的孩子表現出的無助、尷尬或者難堪。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懼怕與人交往,甚至越來越叛逆。
3、當孩子出現某種壞習慣的時候,父母要先自省。
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中,身教更能夠帶給孩子直觀的感受。
所以,幾乎所有幾乎所有行動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心急火燎、動作麻利的家長;
所有不愛吃飯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喜歡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飯的家長;
所有不自覺學習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對作業(yè)和分數過分計較的家長……
如果家長用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去面對孩子,那么孩子只能被動的受到影響,繼續(xù)做有問題、沒有好習慣的孩子。
因此,想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父母一定要先自省一下自己有沒有壞習慣。
父母對孩子表達愛和信任,首先應該是尊重,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獨有的成長軌跡,而不是總想要干涉孩子、改造孩子。
古人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實就是很好的教育方法,也是幫助孩子擁有好習慣的基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