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莫名其妙地發(fā)脾氣?充耳不聞地行事?有異常古怪的行為?......
這些是不是常常讓你有一種手足無措的感覺?
的確,與自閉癥兒童相處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大部分家長在最初都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
不能進行良好的溝通,不僅會使孩子發(fā)脾氣,甚至導致他出現(xiàn)一些不恰當行為......
所以,作為孩子最重要的溝通交流對象,家長一方面要學會與孩子溝通,另一方面也要教孩子學會溝通......
MUST行為引導技術(shù):
孩子不說話怎樣培養(yǎng)溝通交流能力?
大部分家長可能會認為溝通交流就等同于口頭語言交流。在孩子沒有學會說話之前,我們無法與其進行交流。但事實上溝通涉及的方式并非僅有有聲語言一種......
早在會說話之前,嬰兒就已經(jīng)學會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進行交流:
他們會利用眼神接觸、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姿勢和發(fā)聲去獲得需要的信息;
幼兒同樣需要學習理解他人的非語言交流信號,通過觀察肢體語言,了解交往伙伴要表達的內(nèi)心想法和意圖......
因此,對于不會說話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開發(fā)其“非語言交流能力”來培養(yǎng)他的溝通交流能力......
例如,奇奇躺在地板上玩他的小腳,偶爾吃一下小手。媽媽坐在他的腳邊,面對著奇奇,用手緩緩地撫摸著孩子身體的各個部位;
媽媽用手抓住奇奇的腳,并有節(jié)奏地拍打,同時唱著兒歌《身體音階歌》;
媽媽唱著歌,面帶微笑,看著奇奇的臉,同時輕拍他的腳......
在整個過程中,奇奇笑得很燦爛,并保持了與媽媽的眼神接觸......
唱了兩次兒歌后,奇奇仍能開心地注視媽媽,這時媽媽開始第三次律動游戲......
當她唱到“摸摸你的小腳,dodododo”時,她拿著奇奇的小手放在奇奇的腳上,然后松開自己的手,奇奇的手很配合地主動拍了兩下自己的小腳......
接下來,媽媽用較夸張的表情和語調(diào)完成了這個律動游戲。奇奇咯咯地大笑出聲,并在媽媽再次伸出手時主動伸出了自己的小手,表達他對繼續(xù)游戲的渴望。
在這個小型律動游戲中,媽媽很好地創(chuàng)造并準確抓住了一系列的互動時機,激發(fā)出了孩子溝通性的肢體動作:
微笑和眼神接觸、手和腳的動作,完成了簡單指令的理解與溝通意愿的培養(yǎng)。
通過以上這個例子,可以了解到MUST技術(shù)在培養(yǎng)孩子的溝通交流能力時,早期干預內(nèi)容包括:溝通意愿的培養(yǎng)、簡單指令的理解、眼神接觸、面部表情、溝通性的肢體動作等非語言交流系統(tǒng)的運用。
溝通是雙向的,在培養(yǎng)孩子溝通能力的同時,我們也要學會怎樣和孩子溝通,掌握必要的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