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不管做父母的多么艱辛,無論做爹媽的有無文化,都會盡一切努力讓孩子的生活過得更好一些。當然了,除了物質生活之外,做父母的更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出頭之日,青出于藍。
對于家庭教育,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家庭的教育觀念,所以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幼兒早期教育。走進那些早教機構,你會發(fā)現年齡僅2-3個月的寶寶,也都上起了早教課程。
早教真的越早越好嗎?其實,有不少家長的早教觀念存在誤區(qū),對于這些家長,專家建議,很有必要先給自己“矯矯路子”。
誤區(qū)之一:金錢萬能。有些家長在孩子早教上花錢很大方,卻沒有認識到培養(yǎng)人才的真諦。我們說,人才、人才,首先是培養(yǎng)“人”,然后才是造就“才”,有的時候,培養(yǎng)孩子成才的富礦、金礦就在我們身邊,就看你是否能夠發(fā)掘出來,并且為我所用。
譬如,引導孩子從小熱愛生活、熱愛長輩、學會同周圍環(huán)境和伙伴友好相處,這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早教”。相反,過分看重金錢的作用,讓孩子過早背負沉重的學習壓力,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生活中,類似播下龍種收獲跳蚤的事例并不少見,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
誤區(qū)之二:有些家長簡單地把早教同學習文化知識等同起來,忽略了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須知,在幼兒階段,孩子學到的所謂“知識”往往是一種鸚鵡學舌,并不能幫助提升心智水平,也無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甚至反倒給兒童帶來心理壓力,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
應該意識到,學齡前兒童的天性和特點就是一個字——“玩”,應該重視在玩樂中培養(yǎng)孩子健康心理、樂觀情緒、合作精神,乃至思維方式、動手能力、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等,可以說“寓教于樂”是幼兒早教的法寶。
網友點評:
錢天鈴:放開入學年齡才是釜底抽薪
現行的教育體制對小學入學年齡一刀切,這個年齡如果對于一般孩子是合適的,對心智發(fā)育較晚的就是“拔苗助長”了,對早慧的則是“壓苗禁長”了。
“幼兒首先必須通過游戲和人際交往等方式促進心智發(fā)展”,這沒問題。然而,一旦孩子具備了相應的學習能力和求知欲,則語文、數學等傳統的文化知識課是極有效的開發(fā)智力的工具。早慧的孩子在“學齡”前一兩年便具有了這種能力和欲望,這時開始學小學課程可謂正當其時。這一兩年學的知識十分有限,但開發(fā)智力的效果不可小視,會使孩子終生受益。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一些早慧孩子的家長才熱衷于“知識早教”,引起普通孩子家長的恐慌,怕“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去跟風,去拔苗助長,形成早教亂象。理想的狀態(tài)是,只規(guī)定一個最遲入學年齡,某個孩子幾歲入學由家長自定。知子莫若父。沒有了恐慌,絕大多數家長都會理性對待這件事。同時還可配以留級等制度,制約盲目早入學者。這樣,同一班級中的孩子雖然年齡略有差異,但心智發(fā)展水平更趨一致,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早出人才、出大人才。
要抑制早教亂象,當下的一些措施都只是隔靴搔癢或揚湯止沸,唯有放開小學入學年齡才是釜底抽薪。
馬德祥:早教應與小學教育錯開
我孫女馬婧童兩歲半開始上幼兒園,中班開始學數字做加減法、念拼音、認字、學英語單詞,直至幼兒園“畢業(yè)”。上一年級后我問她,算術難不難,她說不難,在幼兒園就教過了。我說,那你考試100分篤定了,她頷首答應。但期末算術考試一揭曉,只考了80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