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qū)的幼兒園將于今年9月份開園,這幾天開始了招生工作。有些家長在咨詢過后會說“這什么幼兒園,啥都不教,光是讓孩子們玩,那不是白花錢嗎?”有些奶奶、姥姥也會附和道“就是,我們老家的幼兒園,孩子上了大班就已經(jīng)把一年級的內(nèi)容都學了,這錢花的才值。”不否認,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上學就是要學知識的,哪怕只是幼兒園。如果能在幼兒園就把一年級的知識學會了,孩子上了小學就輕松了,感覺這樣孩子就贏在了起跑線。幼兒園小學化真的好嗎?其實未必。
為何不支持幼兒園小學化?
其實教育部已經(jīng)三令五申,要禁止幼兒園小學化。所謂的幼兒園小學化,指的是幼兒園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形式以及評價學生的方式都是小學化的。從當下來看,幼兒園小學化會讓孩子領先于別人,但從長遠來看的話,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很大的影響。
沒有尊重孩子發(fā)展的規(guī)律
幼兒園的孩子,在認知、思維、動作等方面的發(fā)育還不成熟。過早讓孩子接受小學的內(nèi)容,就相當于是拔苗助長,看似是為了孩子好,實則傷害很大。
引起家長盲目競爭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贏在起跑線,會把孩子送進小學化的幼兒園。而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這種需求,也會走上小學化的道路。這種犧牲孩子快樂童年的教育是不科學的,也是應該摒棄的。
沒有遵循教育循序漸進的原則
每個孩子在不同的階段,他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是不同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并不是靠死記硬背和做題來完成的,而是通過游戲的形式,寓教于樂。
影響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孩子在幼兒階段,重要的不是學習多少知識,而是享受這獨有的、快樂的童年時光。除了學習知識,孩子的行為習慣、身心健康以及智力發(fā)展都是很重要的。
讓孩子產(chǎn)生厭學情緒
孩子在那么小的年齡,放學回家就要寫字、做算術題、背古詩,這個任務量真的很大。而這個時期的孩子玩性很大,這些“作業(yè)”占據(jù)了孩子玩耍的時間。慢慢孩子就會產(chǎn)生厭學情緒,這是很糟糕的。
孩子上幼兒園要學什么?
這個時候可能有家長會問,那孩子上了幼兒園不學習這些知識,到底要學什么呢?其實,孩子在幼兒園真正應該學的是這些。
1.良好的行為習慣
3-6歲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在幼兒園里,老師會告訴孩子要講禮貌、講文明、熱愛勞動、珍惜糧食,要有安全意識、遵守規(guī)則等等。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會伴隨孩子終生的。
2.自理能力
我們經(jīng)常說,一個擁有獨立能力的人,能更快的適應新的環(huán)境,也會更加自信。在家里,有些家長在這些方面不是很重視,甚至大包大攬,什么都不讓孩子做。但是在幼兒園里,老師會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逐步教會孩子要自己吃飯、自己疊衣服、自己鋪被褥、自己上廁所等等。很多家長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家的時候什么都不會做。但是上了幼兒園后,變化很大,除了能做好自己的事之外,還會幫助家人干活,這就是孩子在幼兒園的成長。
3.社交能力
幼兒園相當于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會慢慢學會如何結(jié)交朋友,如何融入集體,發(fā)生沖突如何處理等等。在玩玩具的時候,也能學會分享;活動的時候,會尋求幫助,與他人一起合作等等。
4.學習興趣
在幼兒園階段,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比多認識幾個字更重要。小孩子的好奇心都很強,喜歡提問和探索。在活動的時候,孩子能夠接觸到語言、科學、語言、音樂、健康、安全等各個領域的知識。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能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孩子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擁有了學習能力,以后上了小學,也能輕松跟上老師的節(jié)奏。
淘媽說: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都已經(jīng)去小學化了,更加注重孩子行為習慣以及各項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家長的教育觀念也要與時俱進,不要撿了西瓜丟了芝麻,到頭來又追悔莫及。